字 | 喑 |
释义 | 喑 《説文》:「喑,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。从口,音聲。」 (一)yīn 《廣韻》於金切,平侵影。又烏含切。侵部。 ①小儿哭泣不止。《説文·口部》:「喑,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。」 ②因悲痛过度而哽咽,哭不出声来。《方言》卷一:「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,楚謂之噭咷,齊、宋之間謂之喑。」《金匱要略·臟腑經絡》:「語聲喑喑然不徹者,心膈間病。」 ③通「瘖」。哑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臨部》:「喑,叚借為瘖。」《管子·入國》:「聾盲、喑啞、跛躃、偏枯、握遞,不耐自生者,上收而養之,疾,官而衣食之。」《韓非子·六反》:「人皆寐,則盲者不知;皆嘿,則喑者不知。」《後漢書·袁閎傳》:「遂稱風疾,喑不能言。」唐劉禹錫《贈别君素上人並引》:「其證也,猶喑人之享太牢,信知其味,而不能形於言以聞於耳也。」 ④缄默不语。《墨子·親士》:「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,近臣則喑,遠臣則唫。」唐柳宗元《乞巧文》:「獨結臣舌,喑抑銜寃。」清龔自珍《己亥雜詩》之一百二十五:「九州生氣恃風雷,萬馬齊喑究可哀。」 ⑤忍耐;忍受。元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四折:「我則見喑着氣,吞着聲,把頭低。」元賈仲名《蕭淑蘭》第三折:「則索咬定牙兒喑,這文君待駕車,誰承望司馬抛琴?」 (二)yǐn 《集韻》於錦切,上寑影。侵部。 〔喑醷〕聚气貌。《集韻·𡪢部》:「喑,喑醷,聚氣皃。」《莊子·知北遊》:「自本觀之,生者,喑醷物也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李(軌)、郭(象)皆云:喑醷,聚氣貌。」 (三)yìn 《廣韻》於禁切,去沁影。 ①〔喑噁〕也作「意烏」。怒貌。《廣韻·暮韻》:「噁,喑噁,怒皃。」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「項王喑噁叱咤,千人皆廢,然不能任屬賢將,此特匹夫之勇耳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喑噁,懷怒氣。」《漢書·韓信傳》引作「意烏猝嗟」。顔師古注引晋灼曰:「意烏,恚怒聲也。」 ②声相应。《廣韻·沁韻》:「喑,聲也。」唐韓愈等《同宿聯句》:「清琴試一揮,白鶴叫相喑。」朱熹考異:「喑,本或作相叫吟。吟,去聲讀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