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啑 |
释义 | 啑 (一)shà 《廣韻》所甲切,入狎生。 ①〔啑喋〕也作「唼喋」。鱼或水鸟吃食。《玉篇·口部》:「啑,啑喋,鴨食也。亦作唼。」《集韻·狎韻》:「啑,啑喋,水鳥食皃。」单用义同。宋梅堯臣《雙野鳧》:「驚飛帶波起,行啑拂萍開。」 ②通「歃」。啑血,即歃血。唐玄應《一切經音義》卷八引《字書》曰:「啑,喋也。書亦作歃,所洽反,謂以口微吸之也。」《史記·吕太后本紀》:「始與高帝啑血盟,諸君不在邪?」清夏燮《中西紀事·粤民義師》:「紳民啑血,丁壯荷戈。」 (二)zā 《集韻》作答切,入合精。 同「𠯗」。啖。《集韻·合韻》:「𠯗,啖也。或作啑。」 (三)jié 《集韻》即涉切,入葉精。 多言。《集韻·葉韻》:「啑,多言。」唐李賀《神絃》:「相思木帖金舞鸞,攢蛾一啑重一彈。」按:「一啑重一弹」,谓每出一言,则弹琵琶一声以和之。明倪元璐《灝震云辭》:「豈能承螫無顰,觸處不啑?」 (四)dié 同「喋」。《史記·孝文本紀》:「今已誅諸吕,新啑血京師,此以迎大王為名,實不可信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啑,《漢書》作『喋』,音跕。」 (五)tì 《廣韻》都計切,去霽端。 同「嚏」。《廣韻》:「嚏,鼻氣也。啑,俗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