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柴 |
释义 | 柴 《説文》:「柴,小木散材。从木,此聲。」 (一)chái 《廣韻》士佳切,平佳崇。支部。 ①小木散材。也指作燃料的木柴。如:柴火;劈柴。《説文·木部》:「柴,小木散材。」徐鍇繫傳:「散材,謂不入屋及器用也。」《廣韻·佳韻》:「柴,薪也。」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「欒枝使輿曳柴而偽遁。」《禮記·月令》:「乃命四監,收秩薪柴,以供郊廟及百祀之薪燎。」鄭玄注:「大者可析謂之薪,小者合束謂之柴。薪施炊爨,柴以給燎。」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隐士》:「古今著作,足以汗牛而充栋,但我们可能找出樵夫、渔夫的著作来?他们的著作是砍柴和打鱼。」 ②烧柴祭天。《書·舜典》:「歲二月,東巡守,至于岱宗,柴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《爾雅》:『祭天曰燔柴。』」《禮記·大傳》:「柴于上帝。」孔穎達疏:「謂燔柴以告天。」 ③方言。干瘦;不松软。 ④古县名。故址在今山东省新泰市西。 ⑤姓。《廣韻·佳韻》:「柴,姓。」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:「柴氏,姜姓。齊文公之子公子高之後。高孫傒以王父名為氏。十七代孫高柴,仲尼弟子,孫擧又以王父名為柴氏。漢有棘蒲侯柴武。」 (二)cī 《集韻》叉宜切,平支初。支部。 〔柴池〕也作「偨池」、「柴虒」、「差池」。参差不齐。《集韻·支韻》:「柴,柴池,參差也。或从人。」《管子·輕重甲》:「請以令高杠柴池,使東西不相睹,南北不相見。」于省吾新證:「柴池即差池。柴亦作偨。」清黄生《義府》卷下:「柴虒,即《詩·邶風》『差池其羽』之『差池』……可見『柴虒』當即讀『差池』也。」 (三)zhài 《集韻》士邁切,去夬崇。又仕懈切。支部。 ①用于防卫的栅栏;营垒。如:鹿柴;柴篱。五代徐鉉《説文解字校·木部》:「柴,師行野次,豎散木為區落,名曰柴籬。」《集韻·卦韻》:「柴,藩落也。」《莊子·外物》:「柴生乎守。」郭象注:「柴,塞也。」《三國志·吴志·甘寧傳》:「(關)羽聞之,住不渡,而結柴營,今遂名此處為關羽瀨。」《南史·齊高帝諸子傳·豫章文獻王嶷附乾》:「閩中豪帥,立柴自保。」 ②用木围护四周,或以柴覆盖、堵塞。《管子·中匡》:「掘新井而柴焉。」尹知章注:「新井而又柴蓋之,欲以潔清,示敬之。」《公羊傳·哀公四年》:「亡國之社蓋揜之,揜其上而柴其下。」《淮南子·道應》:「乃封比干之墓,表商容之閭,柴箕子之門。」高誘注:「紂死,箕子亡之朝鮮,舊居空,故柴護之也。」 (四)zì 《集韻》子智切,去寘精。支部。 通「㧘」。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