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雍 |
释义 | 雍 yōng ㊀《廣韻》於容切,平鍾影。東部。 ①〔雍渠〕同「雝𪆫」。鸟名,即鹡鸰。《説文·隹部》「雝,雝𪆫也」清段玉裁注:「雝,隸作雍。」鈕樹玉校録:「《繫傳》𪆫作渠。」 ②和谐。《廣韻·鍾韻》:「雍,和也。」《書·無逸》:「其惟不言,言乃雍。」孔穎達疏:「鄭玄云:『其不言之時,時有所言,則羣臣皆和諧。』」《清史稿·樂志五》:「金石雍諧。」 ③和睦。《切韻·鍾韻》:「雍,睦也。」(《十韻彙編·切二》)《書·堯典》:「黎民於變時雍。」孔傳:「雍,和也。」《論衡·藝增》:「諸夏夷狄,莫不雍和,故曰萬國。」《新五代史·翟光鄴》:「雍睦親族。」 ④乐歌名。本为《詩·周頌》中的一篇,是祭周文王的诗,用为古代天子祭宗庙完毕撤去祭品时所奏唱的乐歌。后来天子食毕也奏此乐歌。《周禮·春官·樂師》「詔及徹,帥學士而歌徹」漢鄭玄注:「鄭司農云:『謂將徹之時自有樂,故帥學士而歌徹。』玄謂徹者歌雍,雍在《周頌·臣工之什》。」《論語·八佾》:「三家者,以雍徹。」何晏注:「馬(融)曰:『三家,謂仲孫、叔孫、季孫。雍,《周頌·臣工》篇名。天子祭於宗廟,歌之以徹祭,今三家亦作此樂。』」《淮南子·主術》:「鼛鼓而食,奏雍而徹。」高誘注:「鼛鼓,王者之食樂也……雍,已食之樂也。」 ⑤水泽。《詩·周頌·振鷺》「振鷺于飛,于彼西雝」毛傳「雝,澤也。」陳奂傳疏:「雍即雝之隸變。」 ⑥通「饔」。《正字通·隹部》:「雍,通作饔。」 ⑦通「廱」。辟雍,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。东汉以后,历代皆有。也单用作「雍」。《爾雅·釋訓》「廱廱」清郝懿行義疏:「廱者,《説文》以為辟廱。或作雍。」明劉侗、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畧·城北内外·太學石鼓》:「儒雍之秩、博、助、正、録,無不參不座之晨。」清王士禛《請修經史刻版疏》:「明代南北兩雍皆有十三經注疏、二十一史刻板。」 ⑧通「癰」。一种恶疮。《素問·大奇論》:「肺之雍,喘而兩胠滿。」林億等新校正:「詳肺雍、肝雍、腎雍。甲乙經俱作癰。」 ⑨姓。《廣韻·鍾韻》:「雍,姓。《左傳》有雍糾。」《通志·氏族略二》:「雍氏,范曄云:山陽有雍城,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國,其後裔為雍氏。」 ㊁《廣韻》於用切,去用影。東部。 ①通「甕(wèng)」。汲水瓶。《正字通·隹部》:「雍,通作甕。」《墨子·大取》:「凡興利除害也,其類在漏雍。」孫詒讓閒詁:「王云:『雍與甕同』……案,王説是也。此似言甕之害在於漏,去其漏,則得汲水之利也。」 ②水名。雍水,黄河分出的支流。也作「灉」。《爾雅·釋水》「水自河出為灉」清郝懿行義疏:「《淮南子·人間篇》云『楚莊王勝晋於河雍之間』,是雍即灉矣。」 ③周代诸侯国名。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沁阳市东北。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「管、蔡、郕、霍、魯、衛、毛、聃、郜、雍、曹、滕、畢、原、酆、郇,文之昭也。」杜預注:「十六國皆文王子也……雍國在河内山陽縣西。」 ④古州名。雍州。 ⑤古县名。雍县。即今陕西省凤翔县。《集韻·用韻》:「雍,地名。」《嘉慶一統志·鳳翔縣》:「雍,春秋時雍邑,為秦都,後置雍縣屬内史。漢屬右扶風,後漢及晋因之。後魏為平秦郡及岐州治,隋為扶風郡治,唐為鳳翔府治,至德二載改曰鳳翔縣。」《左傳·僖公十三年》:「秦於是乎輸粟于晋,自雍及絳相繼。」杜預注:「雍,秦國都。」唐杜甫《憶昔二首》之一:「為留猛士守未央,致使岐雍防西羌。」 ㊂《集韻》委勇切,上腫影。東部。 ①保祐。《集韻·腫韻》:「雍,祐也。」《文選·揚雄〈甘泉賦〉》:「定泰畤,雍神休。」李善注引晋灼曰:「雍,祐也。」 ②河水决口溢出形成的小溪。《漢書·鄒陽傳》:「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。」顔師古注:「雍者,河水溢出為小流也。言狄初因蹈雍,遂入大河也。」《列子·黄帝》:「雍水之潘為淵。」張湛注:「河水决出還復入也。」 ③通「擁」。《篇海類編·鳥獸類·隹部》:「雍,擁也。」 ④通「壅」。遮蔽;壅塞。《洪武正韻·董韻》:「雍,與壅同。」《詩·小雅·無將大車》:「無將大車,維塵雍兮。」鄭玄箋:「雍,猶蔽也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雍,字又作壅。」《穀梁傳·僖公九年》:「毋雍泉。」范甯注:「雍,塞也。」《漢書·溝洫志》:「按經義治水,有決河深川,而無隄防雍塞之文。」顔師古注:「雍,讀曰壅。」章炳麟《均田法》:「雖不親雍,得有其園圃薪木,無得更買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