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陷 |
释义 | 陷 《説文》:「陷,高下也。一曰陊也。从𨸏,从臽,臽亦聲。」 xiàn 《廣韻》户韽切,去陷匣。談部。 ①陷入;坠入。《説文·𨸏部》:「陷,高下也。一曰陊也。」王筠句讀:「謂高者忽陷而下也,今猶有地陷之事。」朱駿聲通訓定聲:「自高而入於下也。」桂馥義證:「一曰陊也者,《一切經音義》引作墮。」《玉篇·阜部》:「陷,墮也。」《易·需》:「剛健而不陷,其義不困窮矣。」《後漢書·袁安傳附袁敞》:「臣孤恩負義,自陷重刑。」《三國志通俗演義·曹操引兵取壺關》:「一擁而入,人馬俱陷。」 ②陷阱,坑穴。唐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一百引《考聲》云:「陷,穴也。」《韓非子·六反》:「犯而誅之,是為民設陷也。」《漢書·鼂錯傳》:「其立法也,非以苦民傷衆,而為之機陷也。」顔師古注引孟康曰:「陷,穽也。」又凹陷。《農政全書·水利》:「梁之上為二陷,以居雙筩之底,欲其固也。其中陷而設之孔,稍大于雙筩之底孔,水所從入也。」又中医称低凹而不能突起之处曰陷。如:囟陷。 ③埋没。《玉篇·阜部》:「陷,没也。」清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·𨸏部》:「陷,《易》曰:『坎,陷也。』謂陽陷陰中也。凡深没其中曰陷。」《禮記·檀弓下》:「於其封也,亦予之席,毋使其首陷焉。」鄭玄注:「陷,謂没入於土。」唐李洞《題竹溪禪院》:「風摇缾影碎,沙陷履痕端。」又陷溺;淹没。《荀子·天論》:「水行者表深,表不明則陷。」楊倞注:「陷,溺也。」《後漢書·明帝紀》:「宜任水執(勢)所之,使人隨高而處,公家息壅塞之費,百姓無陷溺之患。」 ④陷害。《孟子·公孫丑上》:「詖辭知其所蔽,淫辭知其所陷。」趙岐注:「有淫美不信之辭,若驪姬勸晋獻公與申生之事,能知其欲,以陷害之也。」焦循正義:「驪姬欲害申生,故先為此巧美之言,使之墜入,如禽獸之陷於阱,故為陷害也。」《史記·酷吏列傳·張湯》:「然謀陷湯罪者,三長史也。」《隋書·刑法志》:「其後無賴之徒,候富人子弟出路者而故遺物於其前,偶拾取則擒以送官而取其賞,大抵被陷者甚衆。」 ⑤刺入。《韓非子·難一》:「吾楯之堅,物莫能陷也。」《漢書·賈誼傳》:「適啓其口,匕首已陷其匈矣。」 ⑥攻破;攻克。《管子·輕重乙》:「誰能陷陳破衆者,賜之百金。」《晋書·天文志中》:「又騎二萬圍陷邾城,殺略五千餘人。」《新編五代史平話·梁史》:「黄巢陷長安,凡唐之宗室在長安者,盡行屠殺,遂入大内,自稱大齊皇帝,改元金統元年。」 ⑦溃败;陷落。《廣雅·釋言》:「陷,潰也。」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「彘子以偏師陷,子罪大矣。」《孫子·地形》:「吏强卒弱曰陷。」李筌注:「陷,敗也。」唐韓愈《張中丞傳後序》:「及城陷,賊縛廵等數十人坐。」 ⑧坏。《篇海類編·地理類·阜部》:「陷,隕也。」《吕氏春秋·論威》:「雖有大山之塞,則陷之。」高誘注:「陷,壞也。」《天工開物·陶埏·磚》:「凡刀磚削狹一偏面,相靠擠緊,上砌成圓,車馬踐壓,不能損陷。」 ⑨缺少,不足。《淮南子·繆稱》:「滿如陷,實如虚。」高誘注:「陷,少也。」 ⑩过失。《國語·魯語下》:「齊閭丘來盟,子服景伯戒宰人曰:『陷而入於恭。』」韋昭注:「陷,猶過失也。」 ⑪镶嵌。唐白居易《三謡·素屏謡》:「綴珠陷鈿帖雲母,五金七寶相玲瓏。」唐齊己《盆池》:「盆沼陷花邊,孤明似玉泉。」 ⑫瑶民方言。意为「不」。清李調元輯《粤風·瑶歌》:「石頭大,牛大陷到石頭邊;牛大陷到石頭面,念娘不到娘身邊。」李調元注:「瑶人呼魚為牛。石大,大字如字。牛大,大字解作遊字。陷是不。言己雖想念之切,不得到身邊,猶魚之遊,只在水中,不得到石邊也。」 ⑬通「含(hán)」。东西放在口里。《銀雀山漢墓竹簡·孫臏兵法·勢備》:「夫陷齒戴角,前蚤(爪)後鋸(距),喜而合,怒而鬭,天之道也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