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阿 |
释义 | 阿 《説文》:「阿,大陵也。一曰曲𨸏也。从𨸏,可聲。」 (一)ē 《廣韻》烏何切,平歌影。歌部。 ①大土山。《爾雅·釋地》:「大陵曰阿。」《詩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「菁菁者莪,在彼中阿。」毛傳:「大陵曰阿。」晋陶潛《雜詩》:「白日淪西阿,素月出東嶺。」余冠英注:「阿,大陵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黔遊日記二》:「路入西北峽去,於是升降隴㘭,屢越岡阿。」又山坡;山下。《穆天子傳》卷一:「天子獵于鈃山之西阿。」郭璞注:「阿,山陂也。」《文選·張衡〈思玄賦〉》:「流目眺夫衡阿兮,覩有黎之圮墤。」舊注:「阿,山下也。」 ②山阜弯曲处。《説文·𨸏部》:「阿,曲𨸏也。」《詩·衛風·考槃》:「考槃在阿,碩人之薖。」毛傳:「曲陵曰阿。」南朝齊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「山阿寂寥,千載誰賞?」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一》:「其叔玉麓,構閣青蓮,在石之阿。」 ③弯曲处。清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·𨸏部》:「阿,引申之,凡曲處皆得偁阿。」《莊子·外物》:「宋元君夜半而夢人被髮闚阿門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司馬云:阿,屋曲簷也。」《楚辭·九歌·少司命》:「與女沐兮咸池,晞女髮兮陽之阿。」王逸注:「阿,曲隅。」《漢書·禮樂志》:「沛施祐,汾之阿,揚金光,横泰河。」顔師古注:「阿,水之曲隅。」《文選·班固〈西都賦〉》:「珊瑚碧樹,周阿而生。」李善注:「《韓詩》曰:『曲景曰阿。』然此阿,庭之曲也。」 ④水边。《玉篇·阜部》:「阿,水岸也。」《穆天子傳》卷一:「天子飲于河之阿。」郭璞注:「阿,水崖也。」 ⑤偏斜。《爾雅·釋丘》:「偏高,阿邱。」邢昺疏:「謂丘形四隅有一高而不正在左右前後者,名阿丘也。」《廣雅·釋詁二》:「阿,衺也。」《詩·鄘風·載馳》:「陟彼阿丘,言采其蝱。」毛傳:「偏高曰阿丘。」 ⑥曲从;阿谀;迎合。《國語·周語上》:「大臣享其禄,弗諫而阿之。」韋昭注:「阿,隨也。」《吕氏春秋·達鬱》:「侍者為吾聽行於齊王也,夫何阿哉?」高誘注:「阿,曲媚也。」唐李翺《答開元寺僧書》:「阿俗從時,則吾不忍為也。」《古今小説·沈小霞相會出師表》:「因他生性伉直,不肯阿奉上官。」鲁迅《坟·文化偏至论》:「不阿世媚俗,而不见容于人群。」 ⑦徇私;偏袒。《楚辭·離騷》:「皇天無私阿兮,覽民德焉錯輔。」王逸注:「竊愛為私,所私為阿。」《吕氏春秋·高義》:「阿有罪,廢國法,不可。」高誘注:「阿,私也。」宋王安石《與人書》:「執事,正人也。不阿其所好者。」 ⑧倚靠。《玉篇·阜部》:「阿,倚也。」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:「實維阿衡,實左右商王。」鄭玄箋:「阿,倚;衡,平也。伊尹湯所依倚而取平,故以為官名。」《後漢書·孝順孝沖孝質帝紀贊》:「保阿傳土,后家世及。」李賢注:「阿,倚也。」宋蘇洵《木假山記》:「雖其勢服於中峯,而岌然決無阿附意。」 ⑨邸。《玉篇·阜部》:「阿,邸也。」 ⑩房屋的正梁。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「王宫門阿之制五雉。」鄭玄注:「阿,棟也。」 ⑪屋宇。《儀禮·士昬禮》:「賔升西階,當阿,東面致命。」俞樾平議:「阿者葢即屋宇也。」《文選·古詩十九首》之五:「交疏結綺牎,阿閣三重階。」李善注:「閣有四阿,謂之阿閣,鄭玄《周禮》注曰:『四阿,若今四注者也。』」 ⑫亲附;近。《廣雅·釋詁三》:「阿,近也。」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「寡君命下臣於朝曰:『阿下執事。』臣不敢貳。」杜預注:「阿,比也。」《漢書·賈山傳》:「(秦)又為阿房之殿,殿高數十仞,東西五里,南北千步。」顔師古注:「房字或作旁,説云始皇作此殿,未有名,以其去咸陽近,且號阿旁。阿,近也。」 ⑬细缯,古代一种轻细的丝织品。《篇海類編·地理類·阜部》:「阿,細繒也。」戰國宋玉《招䰟》:「蒻阿拂壁,羅幬張些。」王念孫雜志:「蒻與弱同。阿,細繒也。言以弱阿拂牀之四壁也。弱阿,猶言弱緆。」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「於是鄭女曼姬,被阿錫,揄紵縞,襍纖羅,垂霧縠。」裴駰集解引《漢書音義》曰:「阿,細繒也;錫,布也。」 ⑭象声词。慢应或吆喝的声音。《集韻·歌韻》:「阿,慢應。」《字彙·阜部》:「阿,謾應聲。」清翟灝《通俗編·語辭》:「應之速曰唯,緩曰阿。阿更引長,則為隸卒喝道之聲。」《老子》第二十章:「唯之與阿,相去幾何?」河上公注:「同為應對,而相去幾何。」明陸容《菽園雜記》卷五:「諸司官御前承旨,皆曰『阿』。其聲引長。」清全祖望《經史問答·三傳答蔣學鏞問》:「俛首唯阿,往來奔走。」 ⑮代词。相当于「我」。《爾雅·釋詁上》「陽,予也」晋郭璞注:「《魯詩》云:『陽如之何?』今巴、濮之人自呼阿陽。」郝懿行義疏:「阿即我也。」《三國志·魏志·東夷傳》:「東方人名我為阿。」 ⑯地名。即今山东省东阿县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戰國縱横家書·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》:「齊勺(趙)遇于阿。」《史記·司馬穰苴列傳》:「齊景公時,晋伐阿、甄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《晋太康地記》曰:『阿即東阿也。』」《鹽鐵論·本議》:「吏之所入,非獨齊、阿之縑,蜀、漢之布也,亦民間之所為耳。」王利器校注:「『阿』原作『陶』,據洪頤煊校改。洪云:『陶即定陶,不聞出縑。陶當是阿之譌。』」 ⑰姓。《廣韻·歌韻》:「阿,亦姓。《風俗通》云:『阿衡,伊尹号,其後氏焉。』」按: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引《風俗通》作「伊尹為阿衡,支孫以官為氏。」又《歌韻》:「阿,虜三字姓四氏後,《魏書》云:阿伏于氏,後改為阿氏。」《萬姓統譜·歌韻》:「唐有阿光進。」 (二)ě 《集韻》倚可切,上哿影。 〔阿儺〕也作「猗儺」。柔美。也单用作「阿」。《集韻·哿韻》:「猗,柔皃。《詩》:『猗儺其枝。』或作阿。」《詩·小雅·隰桑》:「隰桑有阿,其葉有難。」鄭玄箋:「隰中之桑,枝條阿阿然長美。」 (三)ā ①助词。名词词头,多用于姓名称谓之前。宋趙彦衛《雲麓漫鈔》卷十:「古人多言阿字,如漢武阿嬌金屋。晋尤甚,阿戎、阿連等語極多,唐人號武后為阿武婆,婦人無名,以姓加阿字。」按:《漢書·賈山傳》「阿房之殿」顔師古注训「阿」为「近」,与称谓名词异。《三國志·蜀志·龐統傳》:「先主曰:『向者之論,阿誰為失?』」《古辭·木蘭詩二首》之一:「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。」鲁迅《彷徨·离婚》:「你这位阿叔真通气。」 ②语气词。表示疑问、肯定、呼召、乞请等语气,后作「啊」。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詞》:「《説文》:『乎,語之餘也。』……今語皆轉入麻部,凡疑問語或言『阿』或言『呀』。」元佚名《劉弘嫁婢》第一折:「好苦惱阿!好苦惱阿!我出去,我出去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六回:「是阿!我想辦一樁事情,總得先立个威。」 (四)ǎ 叹词。明徐肅穎《丹桂記·脱難》:「阿也,怎的不見了?」鲁迅《呐喊·故乡》:「阿,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!」 (五)à 方言。副词。用在问句里,加强语气,相当于普通话的「可」。如:阿好?阿去?即「可好」、「可去」,相当于好不好?去不去? (六)a 同「啊」。助词。用在句末表示赞叹、肯定、斥责、催促等语气。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