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若 |
释义 | 若 《説文》:「若,擇菜也。从艸、右。右,手也。一曰杜若,香艸。」商承祚《殷虚文字類編》:「案:卜辭諸若字象人舉手而跽足,乃象諾時巽順之狀,古諾與若為一字,故若字訓為順。古金文若字與此畧同。」 (一)ruò 《廣韻》而灼切,入藥日。鐸部。 ①顺从;和善。《爾雅·釋言》:「若,順也。」郝懿行義疏:「若者,《釋詁》云:『善也。』善者,和順於道德,故又訓順。」《詩·小雅·大田》:「播厥百穀,既庭且碩,曾孫是若。」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「故民入川澤山林,不逢不若。」《資治通鑑·唐睿宗景雲二年》:「天地垂祐,風雨時若。」 ②诺;应允。后作「諾」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經法·名理》:「若者,言之符也;已者,言之絶也。已若不信,則知(智)大惑矣。已若必信,則處於度之内也。」 ③择菜。《説文·艸部》:「若,擇菜也。」 ④选择。清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·艸部》:「《晋語》秦穆公曰:『夫晋國之亂,吾誰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,以為朝夕之急。』此謂使誰先擇二公子而立之,若正訓擇,擇菜引伸之義也。」 ⑤像;如同。《書·盤庚上》:「若網在綱,有條不紊。」唐王勃《杜少府之任蜀川》:「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。」又同;相当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「布帛長短同,則賈相若。」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十八回:「也不論班輩差與不差,也不論年紀若與不若。」 ⑥及;到。《國語·晋語五》:「病未若死。」又比得上(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)。《論語·學而》:「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」《禮記·檀弓下》:「雖然,則彼疾,當養者孰若妻與宰?」 ⑦奈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七:「若,猶柰也,凡經言『若何』、『若之何』者皆是。」《國語·齊語》:「齊國寡甲兵,為之若何?」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「寇深矣,若之何?」 ⑧香草杜若的省称。《説文·艸部》:「若,杜若,香艸。」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「自前世之嫉賢兮,謂蕙若其不可佩。」洪興祖補注:「若,杜若也。」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》:「博芬若以為枕兮,席荃蘭而茝香。」李善注:「芬若荃蘭皆香草也。」唐陸龜蒙《美人》:「猶欲悟君心,朝朝佩蘭若。」 ⑨传说中的海神名。《莊子·秋水》:「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,望洋向若而歎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司馬云:『若,海神。』」 ⑩神话中的神木名。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「(槐江之山)其陰多榣木之有若。」郭璞注:「大木之奇靈者為若。見《尸子》。」 ⑪禾秆皮。《説文·禾部》:「蘇,杷取禾若也。」朱駿聲通訓定聲:「稈皮散亂,杷而梳取之。」按:段玉裁《説文解字注》「秧」字注:「凡可去之皮曰若。」 ⑫践踏。也作「蹃」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上林賦〉》:「徒車之所轥轢,步騎之所蹂若。」李善注:「《廣倉》曰:『若,蹈足貌。』」 ⑬代词。 ⑭副词。 ⑮介词。表示方式,相当于「按」、「按照」。《公羊傳·定公八年》:「至乎日,若時而出。」徐彦疏:「謂至于某日如約之時也。」《論衡·禍虚》:「若此言之,顔回不當早夭,盗跖不當全活也。」 ⑯连词。 ⑰助词。 ⑱秦、汉时县名。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市东南。本为春秋鄀国,后灭于楚。《漢書·地理志上》:「(南郡)縣十八:……若。」顔師古注:「《春秋傳》作鄀。其音同。」 ⑲古水名。即今雅砻江,为金沙江支流。源出青海省,东南流经四川省甘孜县、新龙县、雅江县等,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「除邊關,關益斥,西至沫、若水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張揖曰:『若水出旄牛徼外,至僰道入江。』」《漢書·地理志上》:「(越嶲郡)臺登(注)孫水南至會無入若。」 ⑳姓。《正字通·艸部》:「若,姓。漢下邳相若章,宋咸平進士若濤。」 (二)ré 《廣韻》人賒切,平麻日。 古地名。《廣韻·麻韻》:「若,蜀地名,出《巴中記》。」 (三)rě 《廣韻》人者切,上馬日。 干草。《廣韻·馬韻》:「若,乾草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