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氐 |
释义 | 氐 《説文》:「氐,至也。从氏下箸一。一,地也。」林义光《文源》:「當與『氐』同字。氏、氐音稍變,故加『一』以别之。『一』,實非地。氏象根。根在地下,非根之下復有地也。」 (一)dǐ 《集韻》典禮切,上薺端。脂部。 ①根柢;根本。后作「柢」。《玉篇·氏部》:「氐,本也。」清徐灝《説文解字注箋·氐部》:「氐即根氐本字,相承增木為柢。《爾雅·釋言》:『柢,本也。』」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「尹氏大師,維周之氐。」毛傳:「氐,本也。」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老子甲本·德經》:「是胃深槿固氐,長生久視之道也。」按:《老子》第五十九章作:「是謂根深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。」 ②至;抵达。后作「抵」。《説文·氐部》:「氐,至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氐之言抵也。」《史記·律書》:「明庶風居東方……南至于氐。氐者言萬物皆至也。」 ③止;终极。《爾雅·釋詁下》「底,止也」清郝懿行義疏:「氐訓至,至亦為止。」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十大經·三禁》:「進不氐,立不讓,俓遂淩節是胃大凶。」饶炯《説文解字部首訂》:「氐即底之古文……《史記·春申傳》『物至則反』注云:『至,極也。』《孟子》『充類至義之盡也。』注云:『至,甚也。』皆謂事物之盡處,是也。」 ④副词。表示范围,相当于「大略」、「大抵」。《正字通·氏部》:「氐,大氐,猶言大凡也。俗作抵。」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「自關以東,大氐盡畔秦吏應諸侯。」張守節正義:「氐,猶略。」 (二)dī 《廣韻》都奚切,平齊端。脂部。 ①低;低下。后作「低」。清徐灝《説文解字注箋·氐部》:「氐在下,故引申為高低之偁。《説文》無低字。」《正字通·氏部》:「氐,與低同。」《漢書·食貨志下》:「封君皆氐首仰給焉。」顔師古注:「氐首,猶俯首也。」清龔自珍《瑶華畫像》:「氐鬟小按霓裳,唱月底仙聲,記否親遇?」 ②古代少数民族名。殷、周至南北朝分布在今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省。《廣韻·齊韻》:「氐,氐、羌。」《集韻·齊韻》:「氐,戎種。」《詩·商頌·殷武》:「自彼氐、羌,莫敢不來享,莫敢不來王。」孔穎達疏:「氐、羌之種,漢世仍存,其居在秦隴之西。」《淮南子·齊俗》:「羌、氐、僰、翟,嬰兒生皆同聲。」高誘注:「氐,南夷。」宋陳亮《上孝宗皇帝第一書》:「東晋自元帝息心於一隅,而胡羯、鮮卑、氐、羌迭起中國。」 ③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,东方苍龙七宿的第三宿,有星四颗。亦称天根。《爾雅·釋天》:「天根,氐也。」《集韻·齊韻》:「氐,宿名。」又《霽韻》:「氐,東方宿名。」《逸周書·月令》:「季冬之月,日在婺女,昬婁中,旦氐中。」《淮南子·天文》:「中央曰鈞天,其星角、亢、氐。」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「韓地,角、亢、氐之分野也。」 ④〔氐道〕古县名。汉置,在今甘肃省武山县东南。汉末废。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「隴西郡,縣十一:……氐道。」顔師古注:「氐之所居,故曰氐道。氐音丁溪反。」 (三)zhī 《廣韻》丁尼切(《集韻》張尼切),平脂知。 〔氐池〕古县名。汉置,位于今甘肃省山丹县西南。《廣韻·脂韻》:「氐,氐池,縣名。」《漢書·地理志下》:「張掖郡,縣十:……氐池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