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氂 |
释义 | 氂 《説文》:「氂,犛牛尾也。从犛省,从毛。」王筠句讀:「『犛省』及『毛』,皆其聲也。許君于會意字而兩體之聲皆諧者,例不言聲。」朱駿聲通訓定聲:「从犛省,从毛,會意,毛亦聲。」 (一)máo ㊀《廣韻》莫袍切,平豪明。宵部。 ①牦牛尾。《説文·犛部》:「氂,犛牛尾也。」清徐侃《遊李氏松園記》:「有長松數百株,皆偃蹇屹立,枝樛曲上向,葉如氂,團簇滿林中。」也指马尾。《淮南子·説山》:「執而不釋,馬氂截玉。」高誘注:「氂,馬尾也。」 ②长毛。《廣雅·釋器》:「氂,毛也。」《列子·湯問》:「(紀)昌以氂懸蝨於牖,南面而望之,旬日之間浸大也,三年之後如車輪焉。」《續資治通鑑·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》:「甲子,京師天雨氂,長尺許。」 ③细小的物体。《康熙字典·毛部》:「凡言物之細者為氂。」 ㊁《集韻》謨交切,平肴明。 同「犛(牦)」。牦牛。《集韻·爻韻》:「犛,《説文》:『西南夷有長髦牛也。』或作氂。」《漢書·郊祀志上》:「殺一氂牛,以為俎豆牢具。」顔師古注:「李奇曰:『音狸。』師古曰:『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。一音茅。』」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七》:「其地多氂牛,尾大而有力,亦能負重。」 (二)lí 《集韻》陵之切,平之來。 ①量词。后作「釐」。唐玄應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三:「十毫曰氂,今皆作釐。」《集韻·之韻》:「氂,十毫曰氂。」清趙翼《陔餘叢考》卷二十二:「按:豪氂本權度之數。《孫子算術》:『蠶吐絲為忽,十忽為杪,十杪為豪,十豪為氂,十氂為分,十分為寸。』後人又移之於稱,是權度皆以毫毛起數,其字本應從毛。」《禮記·經解》:「《易》曰:『君子慎始,差若豪氂,繆以千里。』此之謂也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氂,本又作釐。」《晋書·律曆志上》:「二尺八寸四分四氂,應黄鍾之律。」清顧炎武《日知録》卷十一:「因度尺而求氂。」 ②同「𣮉(斄)」。硬而卷曲的毛。《小爾雅·廣訓》:「雜毛曰氂。」胡承珙義證:「《漢書·王莽傳》『莽好以氂裝衣』注云:『毛之强曲者曰氂,以裝褚衣中,令其張起也。』……强曲毛者亦雜毛也。」按:唐玄應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三:「古文氂、䋱二形,今作𣮉。」《集韻·咍韻》:「斄,《説文》:『强曲毛,可以箸起衣。』或作𣮉。」《後漢書·岑彭傳》:「(岑熙)視事二年,輿人歌之曰:『我有枳棘,岑君伐之。我有蟊賊,岑君遏之。狗吠不驚,足下生氂。』」 ③用同「剺」。割;划。清黄叔璥《臺海使槎録》卷一:「地宜牧牛羊,散食山谷間,各氂耳為記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