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释义

《説文》:「咊,相譍也。从口,禾聲。」按:后作和。

(一)hè 《廣韻》胡卧切,去過匣。歌部。

①声音相应;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。本作「咊」。《説文·口部》:「咊(和),相譍也。」(《玉篇·口部》「咊」为「和」古文)《廣韻·過韻》:「和,聲相應。」《易·中孚》:「鳴鶴在陰,其子和之。」《後漢書·黄瓊傳》:「《陽春》之曲,和者必寡。」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「客有吹洞簫者,依歌而和之。」

②附和;响应。《商君書·更法》:「論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謀于衆。」《史記·汲鄭列傳》:「然鄭莊在朝,常趨和承意,不敢甚引當否。」《資治通鑑·唐順宗永貞元年》:「(鄭)絪等從而和之,議始定。」

③答应;允许。《樂府詩集·雜曲歌辭·焦仲卿妻》:「登即相許和,便可作婚姻。」《後漢書·方術傳·徐登》:「(趙炳)又嘗臨水求度,船人不和之。」李賢注:「和,猶許也。」

④以诗歌酬答;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。《列子·周穆王》:「西王母為王謡,王和之,其辭哀焉。」張湛注:「和,答也。」《南史·陳本紀下》:「先令八婦人襞采箋,製五言詩,十客一時繼和,遲則罰酒。」吴玉章诗题之一:《和朱总司令游南泥湾》。

(二)hé 《廣韻》户戈切,平戈匣。歌部。

①和谐;协调。也作「龢」。《説文·龠部》:「龢,調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經傳多借和為龢。」《廣雅·釋詁三》:「和,諧也。」《易·乾》:「保合大和乃利貞。」王弼注:「不和而剛暴。」《禮記·中庸》:「發而皆中節,謂之和。」王安石《夔》:「至于,()則獨無所讓,而又稱其樂之和美者,何也?」又特指人身体健康、舒适。《魏書·獻文六王傳·彭城王》:「豈謂上靈無鑒,復使聖躬違和。」李華《國之興亡解》:「身或不和則藥石之,針灸之。」

②适中;恰到好处。《廣韻·戈韻》:「和,不堅不柔也。」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:「以樂德教國子:中、和、祗、庸、孝、友。」鄭玄注:「和,剛柔適也。」《論語·學而》:「有子曰:『禮之用,和為貴。』」杨树达疏證:「和,今言適合,恰當,恰到好處。」《銀雀山漢墓竹簡·孫臏兵法·兵情》:「弩張柄不正,偏强偏弱而不和,其兩洋之送矢也不壹,矢雖輕重得,前後適,猶不中(招也)。」

③喜悦。《書·康誥》:「周公初基,新作大邑于東國,四方民大和會。」傳:「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會。」孟郊《擇友》:「雖笑未必和,雖哭未必戚。」柳亚子《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》:「工农康乐新天地,革命成功万众和。」

④和顺;平和。如:心平气和;和颜悦色。《廣韻·戈韻》:「和,順也。」《左傳·文公十八年》:「高辛氏有才子八人……忠肅共懿,宣慈惠和。」孔穎達疏:「和者,體度寬簡,物無乖争也。」南朝徐陵《晋陵太守王厲德政碑》:「風神雅淡,識量寬和。」張説《早霽南樓》:「心遠居無陋,神和生自足。」

⑤和睦;融洽。《書·臯陶謨》:「同寅協恭,和衷哉。」傳:「以五禮正諸侯,使同敬合恭而和善。」《三國志·蜀志·譙周傳》:「或以為之與,本為和國,宜可奔。」陸贄《奉天論延訪朝臣表》:「情不交,則萬邦不和。」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五:「大太太与二太太一向是不和的,可是在家政上,二位的政见倒一致。」又使和洽。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「臣聞以德和民,不聞以亂。」

⑥和解;和平。《周禮·地官·調人》:「凡和難,父之讎,辟諸海外;兄弟之讎,辟諸千里之外。」《孫子·行軍》:「無約而請和者,謀也。」陳亮《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》:「秦檜以和誤國,二十餘年,而天下之氣索然而無餘矣。」赵树理《表明态度》:「(腊梅小春)有时候互相争夺起来,李五老婆还得给他们说和。」又指竞赛不分胜负。陈残云《香飄四季》第四章:「(下棋)到最后,由于兑子太多,来了个和局。」

⑦(气候)温暖;暖和。如:风和日暖。王逸《九思·傷時》:「風習習兮和暖,百草萌兮華榮。」《晋書·王羲之傳》:「天朗氣清,惠風和暢。」白居易《首夏病間》:「清和好時節,微風吹裌衣。」

⑧调和;调治;调校。《集韻·過韻》:「和,調也。」《周禮·天官·食醫》:「食醫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飲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醬、八珍之齊。」鄭玄注:「和,調也。」北周庾信《仙山》:「金竈新和藥,銀臺舊聚神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五回:「的於四月初八日在無為州城隍廟寓所會風影會話,私和人命。」引申指浸泡使化开。《禮記·内則》:「冠帶垢,和灰請漱;衣裳垢,和灰請澣。」鄭玄注:「和,漬也。」

⑨汇合;结合。《禮記·郊特牲》:「陰陽和而萬物得。」孔穎達疏:「和,猶合也。」白居易《惜落花贈崔二十四》:「漠漠紛紛不奈何,狂風急雨兩相和。」

⑩伴随着;连同。如:和盘托出;和衣而卧。五代李煜《搗練子·秋閨》:「無奈夜長人不寐,數聲和月到簾櫳。」《鏡花緣》第一回:「設有違誤,糾察靈官奏請分别示罰。其最重的,徙植津亭驛舘,不特任人攀折,兼使沾泥和土,見蹂於馬足車輪。」梁启超《澳亚归舟杂兴》:「荡胸海风和露吸,洗心天乐带涛听。」

⑪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和。如:二加三的和是五。梅文鼎《勾股舉隅·和較名義》:「勾股和,即勾與股相併之數。」

⑫古哲学术语,与「同」相对,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、统一。《論語·子路》:「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」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「晏子對曰:『據亦同也,焉得為和?』公曰:『和與同異乎?』對曰:『異。和如羹焉,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,燀之以薪。宰夫和之,齊之以味,濟其不及,以洩其過……君臣亦然。君所謂可而有否焉,臣獻其否以成其可;君所謂否而有可焉,臣獻其可以去其否。』」《國語·鄭語》:「(史伯)對曰:『殆於必弊者也……去和而取同。夫和實生物,同則不繼。以他平他謂之和,故能豐長而物歸之;若以同裨同,盡乃棄矣。』」韋昭注:「和,謂可否相濟。」

⑬交易。《管子·問》:「萬人之所和而利也。」尹知章注:「和,謂交易也。」又特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。魏徵《十漸不克終疏》:「和市之物,不絶於鄉閭;遞送之夫,相繼於道路。」《金史·世宗紀》:「雖所用人夫,并以官錢和雇。」余繼登《典故紀聞》卷七:「今有司歲辦各色物料,名為和買,其實强取於民,萬不償一。」

⑭古代法律用语。指通奸。《資治通鑑·後周太祖廣順元年》:「姦有夫婦人,無問强、和,男女並死。」胡三省注:「和,謂男女相慕,欲動情生而通姦者。」

⑮古代军队的营门。《周禮·夏官·大司馬》:「以旌為左右和之門。」鄭玄注:「軍門曰和,今謂之壘門,立兩旌以為之。」《文選·潘岳〈西征賦〉》:「距華蓋於壘和,案乘輿之尊轡。」李善注:「和,軍營之正門也。」唐高宗《大唐紀功頌》:「引趫武之師,移和制邑。」

⑯棺材两头的木板。《廣雅·釋器》「其當謂之𤖱」王念孫疏證:「當,謂棺前後蔽也。車前後蔽謂之簹,義與棺當同。𤖱,通作和。」《吕氏春秋·開春》:「昔王季歷葬於渦山之尾,灓水齧其墓,見棺之前和。」高誘注:「棺題曰和。」南朝謝惠連《祭古冢文》:「中有二棺,正方,兩頭無和。」劉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西城内·李文正公祠》:「(李東陽)墓在畏吾村萬曆中,鄰人取土,幾露前和。」

⑰车铃。悬于车轼,一说悬于衡。《廣雅·釋器》:「和,鈴也。」《詩·小雅·蓼蕭》:「和鸞雝雝,萬福攸同。」傳:「在軾曰和,在鑣曰鸞。」孔穎達疏:「和亦鈴也。」朱熹注:「和、鸞,皆鈴也。」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「錫鸞和鈴。」杜預注:「錫在馬額,鸞在鑣,和在衡,鈴在旂,動皆有聲也。」

⑱古乐器名。
小笙。《爾雅·釋樂》:「大笙謂之巢,小者謂之和。」《儀禮·鄉射禮》:「三笙一和而成聲。」鄭玄注:「三人吹笙,一人吹和。凡四人也。」《新唐書·禮樂志十一》:「笙、和、簫、篪、塤皆一,在堂下。」
錞于。《周禮·春官·小師》:「掌六樂聲音之節與其和。」鄭玄注:「和,錞于。」

⑲古代音乐术语。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。《爾雅·釋樂》:「徒鼓瑟謂之步,徒吹謂之和。」

⑳古代乐曲最前面的部分,犹今之引子。楊慎《升菴詩話》卷十二:「豔在曲之前,趨與亂在曲之後,亦猶聲、西曲前有和後有送也。」自按:「豔在曲之前,與聲之和若今引子。」

㉑介词。
引出服务对象,相当于「替」、「给」。孟漢卿《魔合羅》第四折:「你和他從頭裏傳消息,沿路上曾撞着誰?」湯顯祖《牡丹亭·如杭》:「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,你和俺倍精神金階對策。」我佛山人《劫餘灰》第六回:「(阿鳳)一會兒拿了一小瓶油來,要和婉貞揸那皮鞭傷痕。」
表示对象、方向等,相当于「向」、「跟」。《紅樓夢》第八回:「好幾處都有,都稱贊得了不得,還和我們尋呢!」
表示相关、比较等,相当于「同」。鲁迅《呐喊·自序》:「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。」赵树理《三里湾》十九:「三里湾修的新房子,能和别处的一样吗?」
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,相当于「连」、「连……也」。《地獄變文》:「老去和頭全换却。」秦觀《阮郎歸》:「衡陽猶有鴈傳書,郴陽和鴈無。」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五:「當時聞語,和俺也恓惶。」

㉒连词。连接词或词组,表示并列关系。岳飛《滿江紅》:「三十功名塵與土,八千里路雲和月。」鲁迅《呐喊·故乡》:「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。」

㉓通「宣(xuān)」。《書·盤庚上》:「汝不和吉言于百姓,惟汝自生毒。」杨树达讀書記:「和讀為宣,二字為對轉。」《周禮·天官·大宰》:「正月之吉,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。」王引之述聞:「和當讀為宣。始和布治於邦國都鄙,九字為一句。和布者,宣布也。」

㉔古州名。北齐置。治所在历阳安徽省和县)。直隶州,1912年改为和县唐高宗《册潞王賢為楊州都督仍徙封沛王文》:「是用命爾為王,使持節都督等七州諸軍事。」

日本民族名,亦用为日本国的别称。日本自称大和民族,简称。如:和文;和服。

㉖姓。《廣韻·戈韻》:「和,姓。」《古今姓氏書辯證·戈韻》:「和,出自羲和,掌天地之官,和仲和叔之後,以世官為氏。《左傳》大夫和組父。」

(三)huò

①掺和;混杂。北周庾信《奉和夏日應令》一:「開冰帶井水,和粉雜生香。」杜甫《歲晏行》:「往日用錢捉私鑄,今許鉛鐵和青銅。」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回:「知府詫異道:『與他們甚麽相干?怎麽也和在裏頭?』」

②蒙哄;欺骗。《降魔變文》:「美語甜言和斷人。」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第三折:「黑閣落甜話兒將人和,請將來着人不快活。」王夫之《薑齋詩話》四十三:「足知絶律四句之説,牙行賺客語,皮下有血人不受他和哄。」

③量词。
用于时间,相当于「会儿」。《古今小説·張古老種瓜娶文女》:「韋義方去懷裏摸索一和,把出蓆帽兒來。」
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,相当于「次」、「道」。如:衣裳已洗三和;头和药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回:「一時雜使的老婆子端了二和藥來。」

(四)huó

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。《齊民要術·餅法》:「作白餅法:麵一石,白米七八升作粥,以白酒六七升酵,中着火上,酒魚眼沸,絞去滓,以和麵,麵起可作。」馮惟敏《僧尼共犯》:「塑像和成一塊泥,哄殺俺全然是你。」

(五)huo

「掺和」、「搅和」、「暖和」、「热和」、「软和」读此音。

(六)hú

打麻将用语。牌已符合规定的要求而赢了叫「和」。如:我和了;和了个满贯。打麻将也叫「碰和」。《文明小史》第五十五回:「秦鳳梧自己買這樣,買那樣,應酬朋友。吃酒碰和,毛毛的也有一萬了。」

随便看

 
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3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5/1 21:21: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