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台 |
释义 | 台 《説文》:「台,説也。从口,㠯聲。」阮元《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》:「古銘『以』多作『台』。」 (一)yí 《廣韻》與之切,平之以。之部。 ①我。《爾雅·釋詁上》:「台,我也。」《書·湯誓》:「非台小子,敢行稱亂。」唐盧肇《漢堤詩》:「流災降慝,天曷台怒?」宋王禹偁《奠故節度使文》:「魂且有知,察台深意。」 ②何;什么。《書·湯誓》:「今汝其曰:夏罪其如台?」《史記·殷本紀》作「有罪,其柰何?」清孫星衍《尚書今古文注疏》:「『如台』為『柰何』者,薛綜注《東京賦》云:『如,奈也;台、何,音之轉。』」漢張衡《思玄賦》:「蹶白門而東馳兮,云台行乎中野?」《後漢書·班彪傳附班固》:「今其如台而獨闕也!」 ③喜悦。后作「怡」。《説文·口部》:「台,説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台、説者,今之怡、悦字。」《石鼓文》:「有貙如虎,獸鹿如兕,台爾多賢。」《史記·太史公自序》:「唐堯遜位,虞舜不台。」司馬貞索隱:「台,音怡。悦也。」 ④养。《方言》卷一:「台,養也。晋、衛、燕、魏曰台。」郭璞注:「台,猶頤也。」 ⑤脱落。《方言》卷六:「台,失也。宋魯之間曰台。」 ⑥陶制的一种容器。后作「瓵」。清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爾雅中》:「《史記·貨殖傳》『糱麴鹽豉千荅』徐廣曰:『荅或作台。器名有瓵。孫叔然云:瓵,瓦器,受斗六升。台,當為瓵。音貽。』案:徐所引即叔然《爾雅注》也。《列女傳·仁智傳》『斂小器投諸台』,台亦與瓵同。」 ⑦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:「台氏,亦作怡,本墨台氏,避事改焉。明代有台元。」 (二)tái ㊀《廣韻》土來切,平咍透。之部。 ①〔三台〕星名。古代用来比喻三公。《集韻·咍韻》:「台,三台,星名。」《後漢書·安帝紀》:「推咎台衡。」李賢注:「台謂三台,三公象也。」唐李白《贈從孫義興宰銘》:「蠖屈雖百里,鵬鶱望三台。」 ②敬辞。用来称呼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行为。宋蘇軾《賀韓丞相啟》:「邊徼苦寒,台候何似?」《西遊記》第六十四回:「我等幸接台顔,敢求大教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四回:「杜少卿道:『極蒙台愛,恕治晚不能躬送了。』」 ③春秋鲁地名,在今山东省费县南。《左傳·襄公十二年》:「莒人伐我東鄙,圍台。」按:《穀梁傳》作「邰」。 ㊁《集韻》堂來切,平咍定。 ①鱼名。背上有黑的花纹。后作「鮐」。《集韻·咍韻》:「台,台背,大老也。通作鮐。」《詩·大雅·行葦》:「黄耇台背,以引以翼。」鄭玄箋:「台之言鮐也,大老則背有鮐文。」 ②量词。如:一台戏;一台拖拉机。刘白羽《渡口》:「五十几台卡车,里面有三十台弹药。」 ③台湾省的简称。如:港、台同胞。 ④「臺」、「檯」、「颱」的简化字。 (三)tāi ①地名。「台州」的简称。唐武德五年(公元622年),改海州為台州,以境北天台山得名,治所在今浙江省临海市。元改为路,明改为府。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浙江方輿紀要序》:「唐乾元初……浙江東節度使領越、睦、衢、婺、台、明、處、温八州。」宋王安石《和王微之〈登高齋〉二首》之二:「建隆天飛跨兩海,南發交廣東温台。」 ②用同「胎」。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婚走》:「(生):『小姐搗鬼。』(旦笑介):『秀才搗鬼,不是俺鬼奴台妝妖作乖。』」徐朔方、杨笑梅校注:「鬼奴台:鬼奴胎,猶言小鬼頭。」 (四)sì 《集韻》祥吏切,去志邪。 ①通「嗣」。继承。《集韻·志韻》:「嗣,古作台。」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頤部》:「台,叚借為嗣。」《後漢書·班彪傳附班固》:「有于德不台淵穆之讓。」李賢注:「《前書》曰:『舜讓于德不台。』《音義》曰:台讀曰嗣……並謙言於德不能嗣成帝功。」 ②通「始(shǐ)」。开始,起头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老子甲本·德經》:「百仁(仞)之高,台於足(下)。」按:《老子》第六十四章作「千里之行,始於足下」。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