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板 |
释义 | 板 bǎn 《廣韻》布綰切,上潸幫。元部。 ①同「版」。将木头分割成薄片。《集韻·潸韻》:「版,《説文》:『判也。』或从木。」《正字通·木部》:「板,同版。解木為薄片也。」 ②木板。如:铺板;壁板。《玉篇·木部》:「板,片木也。」《詩·秦風·小戎》:「在其板屋,亂我心曲。」孔穎達疏:「《(漢書)地理志》云:天水、隴西,山多林木,民以板為屋。」唐杜甫《過故斛斯校書莊》:「斷橋無復板,卧柳自生枝。」清袁枚《隨園詩話》卷十二:「渡船滿板霜如雪,印我青鞋第一痕。」引申指某些较硬的片状或扁平的东西。如:钢板;脚板;板斧。 ③印板,印书用的板片。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技藝》:「板印書籍,唐人尚未盛為之。」《宋史·真宗紀》:「庚午,詔:『讀非聖之書及屬辭浮靡者,皆嚴譴之,已鏤板文集,令轉運司擇官看詳,可者録奏。』」明郎瑛《七修類稿·辯證類·巾箱板》:「今人以小板書册為巾箱板,以其可置於巾箱也。」又用印板印。宋王安石《與孫子高書》:「兄乃板其辭以為貺。」宋洪邁《容齋四筆》卷九:「且板行之,傳之天下後世。」 ④同「版」。古代用雕板印刷的书籍。如:宋板;明板。《集韻·産韻》:「版,籍也。古从木。」又量词。《朱子語類·輯略二》:「書宜少看,且要極熟……大人一日或看百板,不恁精專。」元喬吉《金錢記》第三折:「我上學讀了八年光景,一本《蒙求》還有五板不曾記得。」 ⑤古代帝王刻在板上的诏书或官府文件、簿册。通行纸张后仍沿称板。《正字通·木部》:「板,詔板。」《後漢書·楊震傳附楊賜》:「念官人之重,割用板之恩。」李賢注:「板,謂詔書也。」《南史·謝靈運傳》:「因靈運横恣,表其異志,發兵自防,露板上言。」 ⑥封建统治者册封、委任下属官员。《文選·陸機〈謝平原内史表〉》:「魏郡太守遣兼丞張含齎板詔書印綬,假臣為平原内史。」李善注:「凡王封拜為之板官。時成都攝政,故稱板詔。」《北史·孝行傳·秦族》:「魏太和中,板(秦)白潁州刺史。大統中,板(秦)雚鄜城郡守。」 ⑦笏,手板。《梁書·王僧孺傳》:「及除舊布新,清晷方旦……而猶限一吏於岑石,隔千里於泉亭,不得奉板中涓,預衣裳之會,提戈後勁,廁龍豹之謀。」唐韋應物《發廣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長沙》:「執板身有屬,淹時心恐惶。」 ⑧拍板,我国民族乐器中用来打拍子的板片。唐杜牧《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》:「畫堂檀板秋拍碎,一引有時聯十觥。」《資治通鑑·唐昭宗天復二年》:「(朱)全忠與之宴,(崔)胤親執板,為全忠歌以侑酒。」胡三省注:「板,拍板也。古樂無之。玄宗時教坊散樂用横笛一、拍板一、腰鼓三。後人因之,歌舞率以板為節,以木若象凡八片,以韋貫之,兩手各執其外一片而拍之。」明郎瑛《七修類稿·事物類·十八學士卷》:「又傍林相語者二人,望景者一人,樂官七人,則舉筝、𥱧、簫、板、琵琶、箜篌、鳳笙也。」也指音乐中的节拍、节奏。如:快板;慢板;一板三眼。《紅樓夢》第二十八回:「唱完,大家齊聲喝彩,獨薛蟠説:『没板兒。』」 ⑨旧时笞刑刑具。也作量词。《皇朝通典·刑·刑制》:「定獄具之圖。一曰板,以竹篦為之,大頭徑二寸,小頭徑一寸五分,長五尺五寸,重不過二斤。」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病后杂谈》:「皇帝反打了如月四十板。」 ⑩不灵活或少变化。如:呆板;死板;板滞。《紅樓夢》第十七回:「寶玉道:『這太板了。莫若有鳳來儀四字。』衆人都哄然叫妙。」又表情严肃。茅盾《春蚕》四:「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,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。」 ⑪结成硬块。如:板结;板僵。《天工開物·菽》:「凡種緑豆,一日之内,遇大雨板土,則不復活。」 ⑫古代筑城用的夹板。也用以表示长度或宽度。其制不一。也作「版」。《戰國策·秦策四》:「决晋水以灌晋陽,城不沈者三板耳。」高誘注:「廣二尺曰板。」《公羊傳·定公十二年》:「五板而堵。」何休注:「八尺曰板。」按:毛傳作「版」。《詩·小雅·鴻雁》「百堵皆作」宋朱熹注:「一丈為板,五板為堵。」按:漢鄭玄箋作「版」。 ⑬姓。《萬姓統譜·潸韻》:「板,漢桓帝時,巴郡人板楯寇掠三蜀。太守曹謙宣詔招之,皆降服。」 ⑭「闆」的简化字。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