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闞 |
释义 | 闞〔阚〕 《説文》:「闞,望也。从門,敢聲。」段玉裁注:「望,有倚門倚閭者,故从門。」 (一)kàn 《廣韻》苦濫切,去闞溪。談部。 ①望;视。后作「瞰」。《説文·門部》:「闞,望也。」唐慧琳《一切經音義》卷九十三引《蒼頡篇》:「闞,視也。」《尸子·君治》:「禹於是疏河決江,十年未闞其家。」三國魏嵇康《琴賦》:「邪睨崑崙,俯闞海湄。」唐韓愈《寄盧仝》:「每騎屋山下窺闞,渾舍驚怕走折趾。」 ②临。《玉篇·門部》:「闞,臨也。」《宋史·岳飛傳》:「(岳飛)又遣兵,東援劉錡,西援郭浩,自以其軍長驅以闞中原。」元戴良《蓬萊山房記》:「闢為一室以領山海之勝,右闞波瀾,左撫林麓,前岡後阜,如揖如拱。」明劉基《郁離子·麋虎》:「虎逐麋,麋奔而闞于崖,躍焉,虎亦躍而從之,俱墜以死。」 ③春秋时鲁地。在今山东省汶上县西南。《廣韻·闞韻》:「闞,魯邑。」《春秋·桓公十一年》:「公會宋公于闞。」杜預注:「闞,魯地,在東平須昌縣東南。」 ④姓。《元和姓纂·闞韻》:「闞,齊卿闞止之後。」 (二)hǎn 《廣韻》火斬切,上豏曉。談部。 ①虎声。《廣韻·豏韻》:「闞,虎聲。」《詩·大雅·常武》:「進厥虎臣,闞如虓虎。」 ②口大张貌。《字彙補·門部》:「闞,口呿之狀。」《莊子·天道》:「而口闞然。」郭象注:「虓豁之貌。」 ③怒声;大声。《字彙·門部》:「闞,怒聲,又聲大貌。」《太平廣記》卷四百二十八引《集異記》:「微月之下,忽見猛虎負一物至,衆皆惶撓,則共闞喝之。」明方以智《物理小識·人身類·人生通理》:「聾者語闞,瘂者多笑。」 (三)xiàn 《廣韻》許鑒切,去鑑曉。 犬声;兽怒声。《廣韻·鑑韻》:「闞,犬聲。」《集韻·鑑韻》:「闞,獸怒聲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