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止 |
释义 | 止 《説文》:「止,下基也。象艸木出有址,故以止為足。」徐灝注箋:「凡从止之字,其義皆為足趾。許以為象艸木出有址,殆非也。考阮氏《鐘鼎款識·父丁卣》有足跡,文作止,正象足趾之形……三趾者,與手之列多略不過三同例。」 zhǐ 《廣韻》諸市切,上止章。之部。 ①足;脚。后作「趾」。《廣韻·止韻》:「止,足也。」《儀禮·士昬禮》:「御衽於奥,媵衽良席在東,皆有枕,北止。」鄭玄注:「止,足也。」胡培翬正義:「北止,趾向北,首向陽也。」《漢書·刑法志》:「當劓者,笞三百;當斬左止者,笞五百。」顔師古注:「止,足也。」 ②至,临。《字彙·止部》:「止,至也。」《詩·魯頌·泮水》:「魯侯戾止,言觀其旂。」毛傳:「止,至也。」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怪術》:「羣龍凡一十四處,皆化為老人,應召而止。」又截止。如:我们的暑假,从7月20日起到8月30日止。 ③停止。如:止步;生命不息,战斗不止。《廣韻·止韻》:「止,停也。」《易·艮》:「時止則止,時行則行,動静不失其時,其道光明。」《韓詩外傳》卷九:「樹欲静而風不止。」唐韓愈《原道》:「不塞不流,不止不行。」又终极处。如:无休无止;叹为观止。唐柳宗元《天對》:「仙者幽幽,壽焉孰慕!短長不齊,咸各有止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二》:「余入其堂,欲觀所圖府境四止,無有也。」 ④静止。《字彙·止部》:「止,静也。」《莊子·德充符》:「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。」《禮記·樂記》:「故歌者上如抗,下如隊,曲如折,止如槀木。」孔穎達疏:「止如槀木者,言音聲止静,感動人心,如似枯槀之木,止而不動也。」又《間傳》:「大功貌若止。」孔穎達疏:「止,平停不動也。」 ⑤处所;居处。《墨子·非攻下》:「九鼎遷止,婦妖宵出。」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冥蹟》:「某弊止從此數里,能左顧乎?」唐皮日休《静箴》:「居不必野,唯性之寂;止不必廣,唯心之適。」又职位。《書·益稷》:「禹曰:『安汝止。』」孫星衍疏:「安所止者,止即位也。」 ⑥居住。《玉篇·止部》:「止,住也。」《廣韻·止韻》:「止,息也。」《詩·商頌·玄鳥》:「邦畿千里,維民所止。」鄭玄箋:「止,猶居也。」晋皇甫謐《高士傳·焦先》:「(焦先)常結草為廬於河之湄,獨止其中。冬夏袒不著衣,卧不設席。」章炳麟《驳建立孔教议》:「夫衣裳庐舍,生民之所以安止。」又栖息。《詩·秦風·黄鳥》:「交交黄鳥,止于桑。」唐玄奘《大唐西域記·婆羅痆斯國》:「凡此三池,並有龍止。」宋辛棄疾《六州歌頭》:「晨來問疾,有鶴止庭隅。」 ⑦停留;逗留。《廣雅·釋詁二》:「止,逗也。」《廣韻·止韻》:「止,留也。」《孫子·九地》:「合於利而動,不合於利而止。」《搜神記》卷十八:「南陽西郊有一亭,人不可止,止則有禍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遊黄山日記後》:「復從峽度棧以上,止文殊院。」 ⑧留住;拘留。《論語·微子》:「(丈人)止子路宿。」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「梁由靡御韓簡,虢射為右,輅秦伯,將止之。」杜預注:「止,獲也。」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下·戮僕》:「然則(魏)絳宜奈何?止公子以請君之命。」 ⑨聚集。《莊子·人間世》:「虚室生白,吉祥止止。」郭象注:「夫吉祥之所集者,至虚至静也。」又《德充符》:「鑑明,則塵垢不止,止則不明也。」 ⑩禁止;阻拦。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「少師歸,請追楚師,隨侯將許之,季梁止之。」《吕氏春秋·貴生》:「口雖欲滋味,害於生則止。」高誘注:「止,禁也。」朱德《和董必武同志七绝五首》之三:「朋辈志同意自投,团成砥柱止中流。」 ⑪除灭;医治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「止,滅也。」《集韻·止韻》:「止,已也。」《吕氏春秋·制樂》:「無幾何,疾乃止。」高誘注:「止,除也。」《淮南子·説山》:「止念慮,則有為其所止矣。」高誘注:「止,猶去也。」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怪術》:「王潛在荆州,百姓張七政善止傷折。」 ⑫减省。《周禮·地官·倉人》:「若穀不足,則止餘灋用。」鄭玄注:「止,猶殺也。」孫詒讓正義:「止猶殺也者,猶廪人殺邦用之殺,謂減省之也。」 ⑬容止,礼貌。《廣雅·釋言》:「止,禮也。」《詩·鄘風·相鼠》:「相鼠有齒,人而無止;人而無止,不死何俟。」《荀子·大略》:「盈者欲而不愆其止。」楊倞注:「止,禮也。」《漢書·叙傳上》:「嬴取威於百儀兮,姜本支虖三止。」顔師古注引應劭曰:「止,禮也。」清王士禛《漁洋詩話》卷下:「(曹)中丞淪没異域,未見其止。」 ⑭乐器,击柷的槌子。《爾雅·釋樂》:「所以鼓柷謂之止。」郭璞注:「柷如漆桶,方二尺四寸,深一尺八寸,中有椎柄,連底挏之,令左右擊。止者其椎名。」 ⑮副词。相当于「仅」、「只」。如:止此一家;不止一回。杨树达《詞詮》卷五:「止,副詞,僅也。」《莊子·天運》:「止可以一宿,而不可久處。」唐柳宗元《三戒·黔之驢》:「技止此耳!」叶圣陶《一生》:「伊丈夫却没别的话说,止说要是在赌场里百战百胜,便死了十个儿子也不关他事。」 ⑯助词。杨树达《詞詮》卷五:「止,語末助詞。」《詩·齊風·南山》:「既曰歸止,曷又懷止?」高亨注:「止,語氣詞。」宋王安石《潭州新學詩并序》:「潭人來止,相語而喜。」赵朴初《感遇》:「忍辱负重,艰难劳止。」 ⑰地基。后作「阯(址)。」《説文·止部》:「止,下基也。」王筠句讀:「《阜部》:『阯,基也。或作址。』是許以止為阯之古文也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八》:「岰間有頽垣遺構,為玉峰寺廢止。」 ⑱通「沚」。水中的小洲。清朱珔《説文叚借義證·止部》:「《水部》『湜』字下引《詩》『湜湜其止』,《玉篇》及《集韻》、《類篇》皆作『止』,此《毛詩》舊本也。《傳》亦用止義。今《詩》作『沚』,《箋》云:『小渚曰沚。喻君子守初如沚然不動摇。』則以止為沚之省借矣。」 ⑲通「之(zhī)」。王襄《簠室殷契類纂》:「古止與之通。」 ⑳通「豸(zhì)」。无脚的虫。《莊子·在宥》:「禍及止蟲。」俞樾平議:「止蟲即豸蟲也。《爾雅·釋蟲》『有足謂之蟲,無足謂之豸』是也……《宣十七年·左傳》『庶有豸乎』,豸即止也。此云『禍及止蟲』,止即豸也。」 ㉑姓。《潛夫論·志氏姓》:「止氏、朝氏……皆子姓也。」明楊慎《希姓録》卷三:「止氏,微子之後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