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口 |
释义 | 口 《説文》:「口,人所以言食也。象形。」 kǒu 《廣韻》苦后切,上厚溪。侯部。 ①人和动物进饮食的器官,也是人和大部分动物发声的器官。《説文·口部》:「口,人所以言食也。」《詩·豳風·鴟鴞》:「予手拮据……予口卒瘏。」唐房千里《知道》:「滋味不甘於口舌。」郭沫若《笔立山头展望》:「我的心脏呀,快要跳出口来了!」又用为动词。相当于「说」。梁启超《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》:「则虽日日手西书,口西语,其奴性自若也。」 ②口才。《論語·公冶長》:「禦人以口給,屢憎於人。」孔穎達疏:「佞人禦當於人,以口才捷給,屢致憎惡於人。」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「平原君為人辯有口。」 ③亲口(吃或说);口头的(区别于书面的)。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「克岐克嶷,以就口食。」鄭玄箋:「能匍匐則岐岐然意有所知也,其貌嶷嶷然有所識别也,以此至于能就衆人口自食,謂六七歲時。」《漢書·張湯傳附張延壽》:「又因弟陽都侯彭祖口陳至誠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五十一回:「鳳四老爹只是笑,並無一句口供。」 ④口味。如:可口。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「五味令人口爽。」张庚《秧歌剧选·沃老大娘瞅「孩儿」》:「大娘没有养鸡,没有鸡蛋送你,想给你割二斤肉来,又怕不随你的口。」 ⑤人;人口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百畝之田,勿奪其時,數口之家,可以無飢矣。」《漢書·昭帝紀》:「毋收四年、五年口賦。」顔師古注引如淳曰:「《漢儀注》:『民年七歲至十四,出口賦錢,人二十三。』」明余繼登《典故紀聞》卷十一:「其所給者,大口月三斗,小口半之,至五月蠶麥既收,隨即住支。」 ⑥容器通外面的部分。如:瓶口;缸口。《禮記·投壺》:「壺頸脩七寸,腹脩五寸,口徑二寸半。」《論衡·道虚》:「致生息之物密器之中,覆蓋其口。」 ⑦出入通过的地方。如:关口;渡口;门口;洞口。晋陶潛《桃花源記》:「山有小口,髣髴若有光。便捨船,從口入。」陆柱国《上甘岭》:「进防炮洞,机枪守口。」 ⑧特指长城的关口。多用于地名,也泛指这些关口。如:口外;口内;古北口;西口。《文獻通考·職官考》:「慶豐司主事一人,分掌牛羊羣牧及口外牧場孳息之事。」老舍《骆驼祥子》三:「骆驼——在口内负重惯了的——是走不快的。」贺敬之、丁毅《白毛女》第一幕:「明年咱不在这里蹲啦,咱到口外去。」 ⑨破裂的地方。如:裂口;创口;河堤决口;衣服撕了个口。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十六回:「(周瑜)瘡口迸裂,昏絶于地。」秦牧《赞渔猎能手》:「他看一眼被蛇咬过的人的伤口,就能判断那条作恶的蛇属于哪一种,有没有毒。」 ⑩港口,通商码头。严复《论世变之亟》:「于是不得已而连有廿三口之开。」 ⑪武器或工具的锋刃。如:刀口;剪刀口。《水滸傳》第十二回:「楊志道:『第一件,砍銅刴鐵,刀口不捲。』」《天工開物·錘鍛·鋤鏄》:「凡治地生物,用鋤鏄之屬,熟鐵鍛成,鎔化生鐵淋口,入水淬健,即成剛勁。」 ⑫中医术语,寸口的简称。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「(倉公)所以知(齊郎中令)循病者,切其脈時,右口氣急。」張守節正義引王叔和《脈經》曰:「右手寸口乃氣口也。」 ⑬量词。《晋書·劉曜載記》:「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,獻劍一口。」《天工開物·錘鍛·針》:「留針二三口插于其外,以試火候。」《高玉宝》第七章:「一个人放十二三口猪,真不好放!」 ⑭牲畜的年龄。因牲畜年龄可由牙齿的多少看出。如:六岁口;这匹马口还轻。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二部二十四:「拴在老榆树左边的那个青骒马,口小,肚子里还有个崽子。」 ⑮系统;行业。如:农林口;对口赛。 ⑯发问,询问。也作「𧥣」。《公羊傳·隱公四年》:「公子翬恐若其言聞乎桓,於是謂桓曰:『吾為子口隱矣。隱曰:吾不反也。』」何休注:「口,猶口,語相發動也。」阮元校勘記:「下『口』字,即《説文》『𧥣』字之省。」 ⑰姓。《姓解》卷一:「口,《姓苑》:『口,今同州口氏,本白室羌也。』」《正字通·口部》:「口,姓。明弘治宣府通判口禄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