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 《説文》:「又,手也,象形。三指者,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。」高鸿缙《中國字例》:「字原象右手形,手本五指,只作三者,古人皆以三表多。後借為又再之又,乃通假右助之右以代之。久而成習,乃加人旁作佑,以還右助之原。」 yòu 《廣韻》于救切,去宥云。之部。 ①右手。后作「右」。《説文·又部》:「又,手也,象形。」段玉裁注:「此即今之右字。」朱駿聲通訓定聲:「凡又手字,經傳皆以右為之。」 ②副词。 ⒈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,相当于「再」。《左傳·文公十六年》:「姑又與之遇以驕之。彼驕我怒,而後可克。」《莊子·達生》:「形精不虧,是謂能移;精而又精,反以相天。」明梅鼎祚《玉合記·嗣音》:「問青青今日那還又,怕他人再折春柔。」 ⒉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。如:说了又说。《史記·屈原賈生列傳》:「(張儀)如楚,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,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。」宋王安石《泊船瓜州》:「春風又緑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?」鲁迅《呐喊·药》:「老栓又吃了一惊,睁眼看时,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。」 ⒊表示递进关系,相当于「而且」。《論語·子罕》:「固天縱之將聖,又多能也。」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「以故城中益空無人,又困貧,所從來久遠矣。」唐柳宗元《桐葉封弟辯》:「(周公)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,又不當束縛之,馳驟之,使若牛馬然。」 ⒋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。如:又红又专。《詩·豳風·破斧》:「既破我斧,又缺我斨。」南朝齊陸厥《與沈約書》:「辭既美矣,理又善焉。」鲁迅《坟·我之节烈观》:「节烈很难很苦,既不利人,又不利己。」 ⒌表示轻微转折,相当于「却」。《墨子·節葬下》:「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,又得禍焉。」 ⒍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,起加强语气的作用。如:他怎么会知道的?我又没有告诉他;这点小事情又费得了多大功夫?《史記·游俠列傳》:「要以功見言信,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!」唐柳宗元《種樹郭橐駝傳》:「雖曰愛之,其實害之。雖曰憂之,其實讎之。故不我若也,吾又何能為哉!」 ⒎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如:一年又三个月;四又三分之一。宋辛棄疾《美芹十論》:「蓋歷二十又三年,而勾踐未嘗以為遲而奪其權。」 ⒏表示补充申说。《史記·張丞相列傳》:「是時蕭何為相國,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,明習天下圖書計籍。蒼又善用算律曆,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,領主郡國上計者。」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寄〈戏〉周刊编者信》:「又,今天的《阿Q正传》上说:『小D大约是小董吧?』并不是的。」 ③通「有(yǒu)」。《馬王堆漢墓帛書·經法·國次》:「功成而不止,身危又央(殃)。」《漢書·韓信傳》:「淮陰少年又侮信曰:『雖長大,好帶刀劍,怯耳。』」王念孫雜志:「此又字非承上之詞。又,讀為有,言少年中有侮信者也。古字通以又為有,《史記》正作『少年有侮信者。』」 ④通「宥」。宽恕。清朱駿聲《説文通訓定聲·頤部》:「又,叚借為宥。」《禮記·王制》:「王三又,然後制刑。」鄭玄注:「又,當作宥。宥,寬也。」陸德明釋文:「又,義作宥。」 ⑤通「祐(yòu)」。福。《小屯殷虚文字乙編》五四〇八:「我伐馬方,帝受我又。」 ⑥姓。《萬姓統譜·宥韻》:「又,明又尚珍,字國寶,隴西人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