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 《説文》:「即(旧字形作『卽』),即食也。从皀,卪聲。」林义光《文源》:「卩,即人字。即,就也……象人就食之形。」 jí 《廣韻》子力切,入職精。質部。 ①就食。《説文·卩部》:「即,即食也。」徐鍇繫傳:「即,猶就也,就食也。」《易·鼎》:「鼎有實,我仇有疾,不我能即。」高亨今注:「《説文》:『即,就食也。』此用其本義。」 ②就;接近;靠近。《爾雅·釋詁下》:「即,尼也。」郭璞注:「尼者,近也。」《玉篇·皀部》:「即(卽),就也。」《詩·衛風·氓》:「匪來貿絲,來即我謀。」鄭玄箋:「即,就也。」《論語·子張》:「君子有三變,望之儼然,即之也温,聽其言也厲。」邢昺疏:「就近之則顔色温和。」《史記·平準書》:「故吴,諸侯也,以即山鑄錢,富埒天子,其後卒以叛逆。」董必武《中秋望月》:「仰望莫能即,徘徊有所萦。」 ③到;达到。南朝梁庾肩吾《亂後行經吴御亭》:「青袍異春草,白馬即吾門。」清李漁《窺詞管見》第十五則:「此等結法最難,非負雄才具大力者不能即。」 ④迎合;符合。《韓非子·孤憤》:「若夫即主心同乎好惡,固其所自進也。」清方苞《與吴見山書》:「僕平生於得意之友不敢以私干,而政令之不即人心者必以告。」 ⑤登。《史記·河渠書》:「陸行載車,水行載舟,泥行蹈毳,山行即橋。」裴駰集解:「橋,一作『檋』。檋,直轅車也。」宋周去非《嶺外代答·人熊》:「余夜宿昭州灘下,聞山中拔木聲,舟師急移舟宿遠岸。問之,曰:『人熊在山,能即舟害人。』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四十四回:「洪武即位之時,萬年吉地,自有術士辦理,與青田(劉基)甚麽相干!」 ⑥追逐;寻求。《易·屯》:「即鹿無虞,惟入于林中。君子幾不如舍。」孔穎達疏:「如人之田獵,欲從就於鹿……若无虞官,即虚入林木之中,必不得虞。」宋王安石《上張太博書二》:「中不幸而失先人,母老弟弱,衣穿食單,有寒餓之疾,始憮然欲出仕,往即焉,而乃幸得,於今三年矣。」清徐增《而菴詩話》二:「杜陵嚴於師承,尚有尺寸可循;摩詰純乎妙悟,絶無迹象可即。」 ⑦今。 ⒈指当时、当天。《玉篇·皀部》:「即,今也。」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八:「即,猶今人言即今也。」《左傳·僖公二十四年》:「蒲城之役,君命一宿,女即至。」杜預注:「即日至。」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「項伯許諾,即夜復去。」 ⒉表示以后不久的时间。清翟灝《通俗編·時序》:「日之相近,或亦以『即』言之。」宋陸游《遣舟迎子遹》:「知汝即日歸,明當遣舟迎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九回:「考期在即,要尋一個替身。」 ⑧半。《方言》卷十二:「即,半也。」 ⑨舍。《廣韻·職韻》:「即,舍也。」 ⑩烛头烬。《正字通·卩部》:「燭炬之燼曰即。」《禮記·檀弓上》「夏后氏堲周」唐陸德明釋文本引《管子》:「『左手執燭,右手折即。』即,燭頭燼也。」 ⑪同「堲」。 ⒈疾;憎恶。《集韻·職韻》:「堲、即,疾也。《書》『朕堲讒説』。或省。」 ⒉烧土为砖。《集韻·職韻》:「堲,燒土周棺也。通作即。」《禮記·檀弓上》「夏后氏堲周」唐陸德明釋文本作「即周」,並注:「何云:『冶土為甎,四周於冢。』」 ⑫副词。 ⒈表示时间,相当于「就」、「即刻」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八:「即,猶遂也。」《書·西伯戡黎》:「殷之即喪,指乃功。」孔傳:「言殷之就亡。」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「此二人者,實弑寡君,敢即圖之。」杜預注:「因其往,就圖之。」 ⒉表示范围,相当于「只」、「仅仅」。《篇海類編·通用類·卩部》:「即,只也。」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「齊國雖褊小,吾何愛一牛?即不忍其觳觫,若無罪而就死地,故以羊易之也。」劉淇《助字辨略》卷五:「此即字猶云但也,特也。言非愛一牛,特是不忍其觳觫耳。」 ⒊与「非」连用,表示选择关系,相当于「不是……就是……」。《左傳·襄公八年》:「民死亡者,非其父兄,即其子弟。」 ⒋表示强调,相当于「就是」。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八:「即,猶今人言即是也。」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「梁父即楚將項燕。」唐陸贄《奉天論延訪朝臣表》:「舟即君道,水即人情。」清魏源《默觚上·學篇二》:「交道非人益我,即我益人。」 ⑬介词。 ⒈表示方式、依据,相当于「就」、「按照」。唐元稹《樂府古題序》:「近代唯詩人杜甫《悲陳陶》、《哀江頭》、《兵車》、《麗人》等,凡所歌行,率皆即事名篇,無復倚旁。」宋朱熹《大學章句》:「所謂致知在格物者,言欲致吾之知,在即物而窮其理也。」清章學誠《校讐通義·校讐條理》:「校書之時,遇有疑似之處,即名而求其編韻,因韻而檢其本書。」 ⒉犹「就地」之「就」。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「項羽晨朝上將軍宋義,即其帳中斬宋義頭。」 ⑭连词。 ⒈表示相承,相当于「则」、「乃」。《書·大誥》:「紹无明即命,曰:『有大艱于西土,西土人亦不静。』」杨树达《積微居讀書記·尚書説》:「『即』與『則』同。命,謂命龜。」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「且壯士不死即已,死即舉大名耳。」 ⒉表示假设关系,相当于「如果」、「假使」。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「(南蒯)示子服惠伯曰:『即欲有事,何如?』」王引之釋詞:「言若欲有事也。」《吕氏春秋·疑似》:「即戎寇至,傳鼓相告。」宋曾鞏《元豐類稿·太祖皇帝總叙》:「即材可用,雖讎不廢;不可用,雖光顯矣,不處以勢。」 ⒊表示让步关系,相当于「即使」、「尽管」。金董解元《西廂記諸宫調》卷三:「瘦即瘦,比舊時越模樣兒好否?」叶圣陶《一生》:「把伊娶了,即不能省一个帮佣,也得抵半条耕牛。」 ⒋表示转折关系,相当于「但是」、「只是」。唐白居易《履道西門二首》之一:「豪華肥壯雖無分,飽暖安閒即有餘。」元楊景賢《西遊記·江流認親》:「白髮蕭蕭兩鬢邊,青山緑水即依然。」 ⑮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三》:「即氏,《風俗通》:漢單父令即費(賣),其先食采即墨,因以命氏。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