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聞 |
释义 | 聞〔闻〕 《説文》:「聞,知聞也。从耳,門聲。䎽,古文从昏。」徐鍇繫傳「知聞也」作「知聲也」。朱駿聲通訓定聲:「古文从昏聲。」于省吾《殷契駢枝續編》:「(甲骨文)本象人之跪坐以手掩面傾耳以聽外警」之形。 wén ㊀《廣韻》無分切,平文微。諄部。 ①听见。《説文·耳部》:「聞,知聞也。」段玉裁注:「往曰聽,來曰聞。」《易·夬》:「聞言不信,聦不明也。」孔穎達疏:「由聽之不明,故聞言不信也。」《禮記·大學》:「心不在焉,視而不見,聽而不聞。」宋辛棄疾《菩薩蠻·書江西造口壁》:「江晚正愁余,山深聞鷓鴣。」 ②知道。《論語·里仁》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何晏注:「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。」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「孟嘗君曰:『人事者,吾已盡知之矣;吾所未聞者,獨鬼事耳!』」高誘注:「聞,知。」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相如聞,不肯與會。」 ③知识;见闻。《廣雅·釋詁三》:「聞,𣉻也。」王念孫疏證:「『𣉻』即今之『智』字也……古『知』、『智』同聲同義。故《荀子·正名篇》云:『知有所合謂之智。』」《論語·季氏》:「友直,友諒,友多聞。」劉寶楠正義:「多聞者能識政治之要。」邢昺疏:「多聞謂博學。」《漢書·劉向傳贊》:「此數公者,皆博物洽聞,通達古今,其言有補於世。」漢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「俚人不識,寡見尠(鮮)聞。」 ④接受。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「義渠君曰:『謹聞令。』」高誘注:「聞,猶受也。」《史記·絳侯周勃世家》:「軍中聞將軍令,不聞天子之詔。」 ⑤听到的事情,消息。如:新闻;趣闻。漢司馬遷《報任安書》:「網羅天下放失舊聞。」《後漢書·班彪傳》:「彪乃繼採前史遺事,傍貫異聞,作後傳數十篇。」严复《原强》:「西洋缀闻之士,皆能言之。」 ⑥传布,传扬。《詩·小雅·鶴鳴》:「鶴鳴于九臯,聲聞于野。」毛傳:「言身隱而名著也。」鲁迅《二心集·「民族主义文学」的任务和运命》:「这『叫』和『恶臭』有能够较为远闻的特色,于帝国主义是有益的。」 ⑦闻名,著称。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「以勇氣聞於諸侯。」《隋書·李士謙傳》:「髫齓喪父,事母以孝聞。」唐李白《贈孟浩然》:「吾愛孟夫子,風流天下聞。」 ⑧奏,使君主知道。《正字通·耳部》:「聞,凡人臣奏事于朝,亦曰聞。」《淮南子·主術》:「是故號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聞。」高誘注:「聞,猶達也。」晋李密《陳情表》:「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,謹拜表以聞。」元佚名《陳州糶米》第三折:「動不動先斬後聞。」 ⑨趁,乘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五:「聞,猶趁也,乘也。」唐杜甫《示獠奴阿段》:「郡人入夜争餘瀝,稚子尋源獨不聞。」唐韋應物《早春對雪寄前殿中元侍御》:「聞閒且共賞,莫待繡衣新。」宋辛棄疾《柳梢青》:「去時曾勸,聞早歸來。」 ⑩嗅;嗅到。《韓非子·十過》:「共王駕而自往,入其幄中,聞酒臭而還。」《論衡·四諱》:「故鼻聞臰,口食腐,心損口惡,霍亂嘔吐。」唐韓愈《風折花枝》:「浮豔侵天難就看,清香撲地只遥聞。」鲁迅《彷徨·肥皂》:「她刚接到手,就闻到一阵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。」 ⑪中医术语。指耳闻(语言、呼吸、咳嗽、呕吐、嗳气等)和鼻嗅(病气、口臭、痰涕、大小便等)。 ⑫姓。《通志·氏族略四》:「聞氏,即聞人也。宋登科有聞見昌、聞舜舉。」 ㊁《廣韻》亡運切,去問微。諄部。 ①名声;名望。《廣韻·問韻》:「聞,名達。」《正字通·耳部》:「聞,聲譽曰聞。」《書·微子之命》:「舊有令聞。」孔傳:「久有善譽。」《漢書·韋賢傳》:「嗟嗟我王,漢之睦親,會不夙夜,以休令聞。」顔師古注:「聞,聲名也。」唐韓愈《原毁》:「恐恐然惟懼其人之有聞也。」 ②通「問(wèn)」。《正字通·耳部》:「聞,與問通。」《詩·王風·葛藟》:「謂他人昆,亦莫我聞。」又《大雅·雲漢》:「羣公先正,則不我聞。」王引之述聞:「聞,猶問也,謂相恤問也。古字聞與問通。」《荀子·堯問》:「不聞即物少至,少至則淺。」王念孫雜志:「聞,即『問』字也。言不問,則所知之事少也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