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 | 勒 |
释义 | 勒 《説文》:「勒,馬頭絡銜也。从革,力聲。」按:古文字「勒」像以手用力张革之形。 (一)lè 《廣韻》盧則切,入德來。職部。 ①带有嚼口的马笼头。《説文·革部》:「勒,馬頭絡銜也。」《釋名·釋車》:「勒,絡也,絡其頭而引之也。」《儀禮·既夕禮》:「纓轡貝勒。」鄭玄注:「貝勒,貝飾勒。」《漢書·匈奴傳下》:「安車一乘,鞍勒一具。」顔師古注:「勒,馬轡也。」清陸嵩《新年作》:「開遍枝頭桃李花,暫扶殘醉停金勒。」用如动词,义为给马套上勒。《楚辭·九章·思美人》:「勒騏驥而更駕兮,造父為我操之。」 ②拉紧缰绳止马。如:悬崖勒马。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二本楔子:「舍著命提刀仗劍,更怕甚勒馬停驂。」清潘耒《遊雁蕩山記》:「連峰騰驤而下,忽爾轉顧,如勒奔馬回頭向人者,曰五馬峰。」闻捷《生活的赞歌·赛马》:「他勒转马头扬起鞭,像一颗流星划过暗蓝的天。」 ③整饬;统率、部署(兵马)。《史記·孫子吴起列傳》:「闔廬曰:『子之十三篇,吾盡觀之矣,可以小試勒兵乎?』」《後漢書·光武帝紀上》:「親勒六軍,大陳戎馬。」清林則徐《會責九龍洋面轟擊夷船情形摺》:「是以臣等斷其接濟,並勒兵分路嚴守。」 ④约束;限制。《玉篇·力部》:「勒,抑勒也。」《後漢書·馬廖傳》:「廖性寬緩,不能教勒子孫。」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人事一》:「遠方士皆未知朝廷儀範,班列紛錯,有司不能繩勒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三》:「而盤江自橋頭南下,為越州後横亘山所勒,轉而東流。」 ⑤强(要);强迫。如:勒令;勒索。《淮南子·氾論》:「齊人有盜金者,當市繁之時,至掇而走。勒問其故曰:『而盜金於市中,何也?』對曰:『吾不見人,徒見金耳。』」《新唐書·杜伏威傳》:「伏威引親將十人操牛酒謁,勒公祏嚴兵待變。」《水滸全傳》第一百一十五回:「宋江等部領大隊人馬,直近北關門城下勒戰。」 ⑥镌刻;刊刻。如:勒石;勒碑。《玉篇·力部》:「勒,刻也。」《禮記·月令》:「物勒工名,以考其誠。」鄭玄注:「勒,刻也。」唐韓愈《石鼓歌》:「鐫功勒成告萬世,鑿石作鼓隳嵯峨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二十三回:「(元春)便命將那日所有的題咏……在大觀園勒石,為千古風流雅事。」 ⑦编纂。南朝宋裴駰《史記集解序》:「雖時有紕繆,實勒成一家,總其大較,信命世之宏才也。」張守節正義:「雖有小紕繆,實編勒成一家之書矣。」唐柳宗元《答元饒州論春秋書》:「勒為一卷,以垂將來。」清韓則愈《雁山雜記》:「邑人李甯侯蒐覽載籍,勒成一書,可謂良工苦心,有功山靈。」 ⑧书写。唐長孫無忌《進律疏義表》:「徽猷列於緗圖,鴻名勒於青史。」《警世通言·崔待詔生死寃家》:「真個在時,你勒下軍令狀來。」明張煌言《與某書》:「發羽怱次,率勒上報。」 ⑨勾画。宋蘇軾《觀杭州鈐轄歐育刀劒戰袍》:「青綾衲衫暖襯甲,紅線勒帛光繞脅。」清朱彝尊《日下舊聞》卷二十八(補遺):「小景並梅、菊、蘭、松、墨竹,鈎勒甚佳。」 ⑩古时书法横画的名称。《書苑菁華·永字八法》:「横為勒。」 ⑪清时江苏人称妇女之冠为勒。徐珂《清稗類鈔·服飾類》:「今蘇人稱婦女之冠亦曰勒。」 ⑫竹名。宋陸游《老學庵續筆記》:「海南儋、崖諸郡出勒竹杖,大於澀竹,膚有芒,可以剉爪。東坡云:『倦看澀、勒暗蠻村』者,是也。」 ⑬通「肋(lèi)」。肋骨。《字彙·力部》:「勒,與肋字通用。」《文選·何晏〈景福殿賦〉》:「爰有禁楄,勒分翼張。」李善注:「言如獸勒之分、鳥翼之張。《釋名》曰:『勒與肋古字通。』」 ⑭姓。《萬姓統譜·職韻》:「疏勒,西域國名,以為氏。又,漢有勒尊,晋有勒滿。」 (二)lēi ①用绳类捆绑或套住再用力拉紧;箍、束。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「細細腰支,參差疑勒斷。」元高安道《哨遍·皮匠説謊》:「厚底團根教壯實,線腳兒深深勒。」《紅樓夢》第三回:「頭上戴着束髮嵌寳紫金冠,齊眉勒着二龍戲珠金抹額。」 ②刀或绳、布一类的条状物紧贴某物擦、割。如:纤绳绷得紧紧的,勒出了一道很深的口子。《水滸全傳》第二十二回:「當日再三看驗得,系是生前項上被刀勒死。」《徐霞客遊記·遊雁宕山日記》:「上巖亦嵌空三丈餘,不能飛陟,持布上試,布為突石所勒,忽中斷。」 (三)lei 同「嘞」。语气词。《綴白裘·占花魁·勸粧》:「劉素娘説得口渴哉,吃鍾茶勒再説。」巴金《猪与鸡》:「(房钱)现在涨到五十块了,听说还要涨勒。」 |
随便看 |
汉语字典类似新华字典,共收录58658个汉字的读音、意思、用法、释义、造句等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您工作、学习的好帮手。